您有没有听过这样一句老话,尤其是在一些老工人的回忆录里,或者在那些上了年纪的工程师口中,时不时就会冒出来一句:“有三大机就齐活了!”这话听着挺有意思,也挺神秘的,让人不禁好奇,这“三大机”到底是个什么厉害的东西,能让咱们国家的工业建设者们在当年那样艰苦的条件下,也敢拍着胸脯说“能造枪造炮造机床”?
今天,咱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,把这“三大机”的来龙去脉,好好给您掰扯清楚。
要说这“三大机”,它可不是什么虚无缥缈的概念,它代表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,咱们国家工业起步阶段的一种真实写照和一种实实在在的能力。
那时候,国家刚刚建立,百废待兴,工业基础那叫一个薄弱,别说高端设备了,就连最基本的机械都非常紧缺。
西方国家还对我们进行技术封锁,咱们想从外面买点先进的机器设备,那也是难上加难。
在这种背景下,老一辈的工业建设者们,面对的是一穷二白的局面,但他们没有被困难吓倒,而是凭着一股子自力更生、艰苦奋斗的劲头,硬是要从零开始,把国家的工业骨架给搭起来。
所以,“有三大机就齐活了”这句话,背后其实蕴含着巨大的智慧和一种“土法上马”的生存哲学。
它指的是对于大多数工厂来说,尤其不是那种专门批量生产精密机械的“工业母机厂”,只要有了这三种最基本的机床,再配上一支技术过硬、经验丰富的好钳工队伍,那几乎所有普通的机械零件,咱们都能自己想办法给它加工出来。
您琢磨琢磨,在那个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,如果一个工厂的一个小零件坏了,又要等好长时间才能从别处运过来,那生产线可能就得停工。
但如果有了这“三大机”和一帮手艺精湛的钳工师傅,很多时候,就算零件形状有点特殊,也能通过“三大机”的基本加工能力,加上钳工师傅的巧手调整和修正,把这个急需的零件给做出来。
虽然自己做出来的东西,可能在精度和成本上,比不上那些专业大厂大规模生产出来的标准配件,但它能解燃眉之急啊!
它能保证咱们的主生产线不会因为一个小小的零件而被迫停产,这对于当时的国家建设来说,简直是太重要了,它意味着自主、意味着生命线。
那么,这“三大机”究竟是哪三位“工业功臣”呢?
咱们得先从金属加工最基础的几个大类说起。
通常我们讲的金属切削加工,主要有“车、铣、刨、磨”这四种基本方式。
按理说,应该是“四大机”才对,怎么就成了“三大机”了呢?
这里面其实有个小小的“职场变迁史”。
咱们知道,刨床主要是用来加工一些长条形的平面,或者直线形的沟槽。
但在实际的生产应用中,很多原本需要刨床来干的活儿,比如加工平面,铣床也能够完成,而且铣床的加工效率往往更高,适用范围也更广,它不仅能加工平面,还能加工各种复杂的曲面、槽和轮廓。
所以,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和生产效率的需求,铣床逐渐承担了刨床的一部分工作,甚至在很多场合取代了刨床的位置。
久而久之,在大家心目中,最常用、最核心、最能代表基础加工能力的,就自然而然地收敛成了这“三大机”:车床、铣床和磨床。
咱们一个个来认识一下这三位“工业基石”。
首先登场的是车床,它在“三大机”里,那绝对是“老大哥”级别的存在,也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机床。
您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“旋转的舞台”,它的主要工作是加工各种圆形的、可以旋转的零件表面,行话叫做“回转面”。
车床的工作方式很有意思:它是让工件高速地转动起来,而刀具呢,则是相对固定地进行切削。
您想想看,咱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螺丝、螺母、各种轴类零件,比如说汽车发动机里面的曲轴、连杆上的圆孔,甚至是一些圆柱形的零件外形,包括在零件上钻个孔、把孔扩大、在表面压出防滑的花纹(我们叫“滚花”),这些活儿,车床都能胜任。
它就像个多面手,只要根据零件结构的不同,换上合适的刀具,就能完成各种各样的加工任务。
可以说,在金属加工领域,只要是圆溜溜的、需要转动起来进行切削的零件,车床都是当仁不让的主力。
接着,是我们的“工业雕刻师”——铣床。
如果说车床是处理旋转的零件,那铣床就是专门来对付那些不转动的、需要加工出各种平面、曲面和复杂形状的零件。
铣床的工作方式和车床恰恰相反:它是把工件牢牢地固定住,然后让高速旋转的铣刀,根据我们想要的零件形状或者槽的形状,在工件表面上“游走”,把多余的金属材料一点点地切削掉。
比如说,您想在零件上切一个方槽、开一个用来安装键的键槽,或者想加工出一个不规则的轮廓形状,甚至是齿轮的齿形(当然是相对简单的齿形),铣床都能帮你搞定。
它的出现,极大地扩展了机械零件的形状可能性,让工程师们的各种奇思妙想,都能通过铣床变成现实。
它就像一位精密的雕刻师,能把一块块金属原材料,雕刻成我们需要的各种复杂形状。
最后一位,是咱们的“精修美容师”——磨床。
别看它不像车床和铣床那样,大刀阔斧地进行切削,它的作用却非常关键,尤其是在追求高精度和表面质量的时候。
磨床的主要任务,就是对工件的配合面进行“精加工”,让它们的表面变得非常非常光滑,我们行话叫“修正粗糙度”。
您想想看,一个机器要运行得平稳,寿命要长,精度要高,那它里面相互配合的零件,比如轴和轴承之间,就必须非常光滑,摩擦力要小。
如果零件表面粗糙,那不仅会增加摩擦磨损,影响机器的效率和寿命,甚至会影响机器的运行精度和稳定性。
磨床就是干这个活儿的,它能把零件表面磨得像镜子一样光滑,让机器在运转的时候“丝般顺滑”。
别小看这最后一道工序,它直接关系到机械系统的运行平稳性、使用精度和使用寿命,是实现高精度机械制造不可或缺的一环。
在数控机床这种高科技设备出现之前,可以说,绝大多数的传统零部件加工,都离不开这“三大机”的紧密配合。
那些结构比较复杂的铸件,比如发动机的缸体,通常是先通过铸造的方式形成一个粗糙的毛坯,然后就得用车床和铣床进行精加工,把关键的尺寸和配合面加工出来;而那些薄的金属板材,如果需要做成复杂的形状,通常是通过冲压成型,再进行焊接,最后呢,还得靠辅助性的钳工师傅,用锉刀、榔头这些工具,把边角的毛刺修掉,或者对部件进行最后的修正和装配。
当然,在那个年代,很多钳工师傅那都是多面手,他们不仅仅是做后期修正,有时候甚至连铸造用的模具,他们也得自己动手去制作和修整。
“三大机”这个叫法,听起来确实有点“古典范儿”,它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。
这其实是新中国成立初期,在苏联老大哥的援助下,咱们国家培养出来的那批老一辈工程师们,口口相传下来的一个称呼。
它不仅仅是几台机器的名称,更代表着那个时代,我们国家在工业建设中自力更生、从无到有的一种精神和一种能力。
那时候,没有高大上的生产线,就是靠着这些基础机床,靠着工人们和工程师们的智慧和汗水,一点点地把新中国的工业基础给搭建起来。
然而,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,科技的发展总是超出我们的想象。
当数控机床这种“高科技怪兽”横空出世之后,它简直就像一阵旋风,彻底颠覆了传统的机械制造方式。
数控机床,您可以把它理解成是普通车床、铣床、磨床的“超级升级版”或者“合体金刚”。
它把原来需要人工操作、分别完成的功能,通过电脑程序指令,高度集成和自动化了。
它不仅能完成车、铣的功能,而且加工精度更高,效率更快,能加工出更复杂的形状。
所以,现在您会发现,很多现代化的制造企业,已经慢慢地不再单独使用传统的磨床了。
为啥呢?
因为现在的数控机床加工精度已经非常高,很多时候,它加工出来的零件表面粗糙度,就已经能够满足大部分要求了。
如果还有更高的要求,可能会通过一些后续的抛光、研磨等工艺来进一步处理,而不是非得要一台独立的磨床。
那么,是不是可以说,“三大机”、包括那些传统的钳工,这些曾经辉煌一时的机械和工种,就会随着时代的变迁,慢慢地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呢?
我个人觉得,它们并不会完全消失,而是以另一种形式“活”了下来,并且融入到了更先进的工业体系中。
就像我们现在使用的智能手机,它的核心原理,依然是电话和电脑的结合,但表现形式完全变了。
同样地,现在我们国家在高端制造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,从高铁到大飞机,从精密仪器到智能装备,这些都离不开对“车铣磨”这些基本加工原理的深刻理解和极致应用。
正是因为当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,才有了今天我们在先进制造业领域的厚积薄发。
那些“三大机”所代表的精益求精、自力更生的工业精神,以及对基础工艺的执着追求,依然是中国制造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强大动力。
股票配资十大排名,手机股票配资网,配资著名股票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